加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保护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29 14:56 累计次数: 字体:[ ]

刘兵委员:

您的提案《加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保护的建议》收悉,经综合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南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遴选、场馆建设、保护机构建设、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局面。一是建立名录体系,传承队伍日益壮大,保护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南通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53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25个;共有国家级传承人7名,省级以上传承人30名,市级以上传承人238名。二是构筑保护载体,基地建设成绩可嘉。目前我市共有各类传承基地73家,成为了宣传南通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名片”,确保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三是建设公共场馆,推进项目展示阵地化。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运用实物、史料、图片以及多媒体等展示方式,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特色风格、工艺流程以及当代保护传承情况,成为展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外交流等工作成果的窗口。四是发挥人才优势,重视理论研究。我市于2013年8月正式成立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为全市非遗专家、学者提供一个科研平台。我市还先后出版了《江海遗珍》《江海记忆——南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江海流韵——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等书籍。五是充分利用节日,推动全民参与。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和演出等系列活动,让全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增强了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我市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计主题活动,扩大社会影响,特别是2013年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2016年的长三角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南通展在全省反响良好,加强了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六是开展文化交流,不断向外传播。近年来,南通市非遗项目多次走出国门,频频亮相国际舞台,为南通文化“走出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色织土布技艺、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等南通特色非遗项目在尼泊尔、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广受好评,提升了南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美誉度。南通仿真绣作品《奥巴马总统合家欢》《普京总统肖像》《比利时国王夫妇肖像》等作为国礼使用,为国家外交作出了贡献,以文化的形式推介了南通。

虽然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实践。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采纳您的建议,结合实际情况,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保护的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在我省其他兄弟城市中,苏州、南京、常州、宿迁等地已相继出台了市级非遗保护条例,且实施绩效成果明显,扬州、淮安等地立法工作也在进行当中。我们将依据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法,尽快研究制订《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作到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二是争取经费投入。随着更多的非遗项目被列入市级以上名录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增加,我市用于非遗保护方面的经费呈现不足的趋势,对此,我们将建议市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工作,并加大经费使用中的监管力度,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各种资源。

三是强化阵地建设。2019年,因城市规划调整,原有的非遗展示阵地“非遗工坊”拆除。未来,我局将积极与市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选择交通便利、配套设施相对完善、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址,建设融多种展陈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展示阵地,使之成为非遗项目的集聚地、传统文化的展示地、特色旅游的目的地、文旅融合的样板地。

四是加大宣传交流。我局将积极拓宽非遗宣传、传播渠道,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传统平台和新兴媒体结合等多种方式,展示我市非遗保护成果,扩大南通非遗的影响力,同时利用“文化遗产日”契机,让广大市民了解“非遗”,自觉投身到我市“非遗”保护中来。

再次感谢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往的支持非遗工作。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