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传统文化旅游开发 促进南通非遗保护利用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28 10:35 累计次数: 字体:[ ]

金鑫委员:

您的提案《关于加大传统文化旅游开发 促进南通非遗保护利用的建议》收悉,经我局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对我市“非遗+旅游”存在的差距分析得很透彻,所提建议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将结合实际工作认真研究,并在下一步工作中尽快落实推进。

南通人文荟萃,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南通非遗资源丰盛,在南通各地均有分布,目前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25项,其种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10大类。

我市结合实际在非遗项目旅游开发中,深入文旅融合,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跳马伕、海安花鼓、木偶戏等非遗项目引入了旅游景区演艺活动中;传承传统非遗制作技艺,评选了南通脆饼、林梓潮糕、白蒲茶干、石港腐乳、白蒲黄酒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美食;开展了“南通非遗集市”、“记忆中的南通味儿——老字号.非遗嘉年华”等活动;组织全市非遗项目参加展会,宣传南通非遗项目,近年来南通市非遗项目频频亮相于国内外各种展会舞台,南通歌舞、风筝、蓝印花布、刺绣、杂技、木偶、童子戏等民间艺术先后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文化旅游交流。

但是总体来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旅游开发较为薄弱,产品表现形式少,体验度低,竞争力不强。在下一步的非遗项目旅游开发工作中, 结合委员建议,我们将大力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

目前,我市已有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等6个专题博物馆,是南通非遗对外展示的窗口,每年有数十万人前来参观。此外,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集中展示我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实物、史料、图片以及多媒体资料、历史渊源、特色风格、工艺流程以及当代保护传承的情况,宣传地方特色非遗保护项目,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南通地域文化特色之美。

下一步,要加强非遗的活态利用,使非遗成为我市旅游文化的特色。一是开办体验性非遗研学基地。我市众多非遗项目如南通八碗八宴、红木、剪纸、脆饼等都可以通过开设非遗研学基地的形式,供学生、企业团体体验和学习制作方法,近距离接触我市非遗文化。二是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与途牛网、去哪儿网等旅游平台或者其他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开发跟团游、亲子游、自由行等多种形式,让人们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到非遗。三是引导非遗入驻旅游景区。积极尝试引导梅庵派古琴、南通童子戏等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曲艺类项目通过展示或实景演出形式进入濠河、五山等风景区,脆饼、嵌桃麻糕等美食项目和南通蓝印花布等手工技艺类项目通过旅游商品形式人驻,让人们在边看、边听、边吃中游玩欣赏,感受江海非遗魅力。

二、注重非遗产品创新性开发

在市场经济的当下,传承非遗要让人民群众在消费中传承非遗,让非遗真正的融入百姓生活。一方面,让非遗融入文化创意和艺术设计理念。以现代化的思维、观念、工具、技术等推动非遗创新发展,诸如我市蓝印花布、剪纸、木版年画、红木雕刻、仿真绣等传统手工艺,其艺术风格、创作素材、技艺流程、形象造型等多具历史气息,若融入现代时尚和流行文化则更具时代气息。另一方面,建立产业化经营通道,为“非遗”建立创意产业园、集聚区。南通目前众多的非遗项目工作室、作坊绝大部分都是个体经营、散落民间,应整合有效资源,探索打造集地方非遗文化精粹的集聚区,并在节假日定期举办“非遗集市”、非遗项目展示展演等活动。

三、注重对非遗创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一是加强对非遗传承人表现力的培养。非遗传承人应与时俱进,提高自身表现力,加强与游客的互动和交流,提升非遗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加强对非遗志愿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性的培养。宣传和普及非遗不仅需要对非遗的热爱与热情,更要加强对非遗知识和内涵的学习,以提升非遗理论和实践的专业性。三是借助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引进有市场理念和擅长设计的创新人才。合格的文化创意人才既要有文化学、美学、历史作为知识基础,又具有创意设计、文化市场学、文化营销学、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协调好与消费者的关系,才能开发打造符合游客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引导非遗项目市场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四、注重宣传方式的创新,吸引外地游客。

一是借助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利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使非遗资料更完整、更便捷、更高效地被观看和使用,有助于游客全面地了解、学习南通非遗。二是通过影像手段让人们了解和认识非遗。可以通过拍摄非遗纪录片的形式,介绍南通民俗、音乐、舞蹈、美术、传统技艺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影像呈现增强非遗文化的感染力。不仅在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播出非遗纪录片,更要适时推出系列非遗相关电视专栏和专题节目,扩大南通非遗影响力。三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加互动性。利用专题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介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非遗的文字介绍、图片、活动视频等资料,便于人们了解、学习,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设置非遗相关话题,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对我们的工作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