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作用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29 15:12 累计次数: 字体:[ ]

邱国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作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自2016年起,我市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服务提供、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积极建设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广大群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大力推进文化阵地建设

在市级层面,南通市图书馆新馆建成投用;南通大剧院、美术馆建设高标准推进中,将于2020年底竣工。在县级层面,海安图书馆新馆、海安文化艺术中心,如东文化中心,海门江海博物馆,市北文体中心,崇川区文化馆新馆、崇川区图书馆等建成。启东市文体中心、开发区公共文化中心进入装修阶段;海门图书馆新馆正在施工中。在基层,我市自2016年镇(街道)、村(社区)启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并于2018年底实现全覆盖,较省定目标提前两年完成任务,且建成标准高于国家、省级标准。

目前全市基本实现市有四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县有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或美术馆),区有两馆(图书馆、文化馆),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其中重点中心镇有文化中心(小型图书馆、文化馆等),村(社区)有具备“7+5+N”服务功能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二、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一是打造好群众文化品牌。进一步做精做优“濠滨夏夜”、“文化江海行”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性打造常态化服务与集中性展示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南通市全民文化节。各县(市)区亦纷纷打造各自的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如海安的“万里千家”惠民文艺演出、如皋的“雉水之夜”、通州的“古沙舞台周周演”、港闸的“欢乐五水汇”。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活跃了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生产力与创造力。

二是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和阅读推广活动。创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艺术家走进社区、送戏送书送展览送培训下基层等公益文化活动,连续多年将文化惠民活动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与社区、相关单位进行文化服务互动。如南通市文化馆在交通银行、唐闸小学、附院等建成5个特色分馆,定向开展免费艺术培训。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义务为社区居民、中小学生辅导书画,为青少年普及美术知识,以此增加市民的文化生活乐趣。

三是加强精品艺术生产宣传。通过评选、补助等方式激励扶持全市文化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投入为时代书写、为人民讴歌的艺术实践中。做好“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美术品牌,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适时举办全国巡展和区域间美术联展,组织对外艺术交流和城市形象推广,扩大“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品牌影响力。话剧《张謇》获国家艺术基金大满贯(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越剧《仁医寸心》、音乐儿童剧《田梦儿》、通剧《瓦匠女人》、儿童剧《青铜葵花》等在省级各类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在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决赛中,我市9件作品获奖,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二,仅次于苏州市,创历史最好成绩。其中,由南通市文化馆作为第一创作、演出单位的苏州弹词《半条红军被》入围“群星奖”决赛。

四是不断强化文化交流互动。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号召,以对接融入上海为工作重点,密切区域间文化交流互通。相继与上海市群艺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一方面,积极对接融入上海“文化圈”。连续3年举办“风从海上来”——上海优秀文化资源走进南通系列活动,引进上海艺术院团(公司)的精彩表演,让南通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演出。连续2年在南通设置上海阅读马拉松春、秋季赛赛区,南通读者参与踊跃,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南通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和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魔法童书会连续3年联合举办“亲子朗读声音档案大征集”活动,获奖的南通家庭代表与上海的家庭代表一同登台上海书展的舞台。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风从海上来 寻迹一座城”看见城市的温度——江苏·南通摄影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展出,让更多上海市民了解南通。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南通文化区域间影响力。主动承办“舞在江海”长三角城市优秀广场舞南通展演、“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暨长三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舞展演等活动。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市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比文化事业发达地区、对照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文化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统筹区域、城乡之间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均衡布局、科学整合,构建一批区域性的文化新地标,引领群众文化生活新风尚。在基本建成“4+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提升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根据群众需求不断提档升级。进一步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在服务网络、服务机制等已经完善的基础上,增加服务内容、互通服务频次,盘活上下贯通的总分馆体系。

二、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

指导各级公共文化阵地根据群众需求提升阵地服务效率,持续为群众提供高品质供给和高质量服务。以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十百千’示范工程”为契机,确保将建好的阵地管好、用好,让公共文化阵地真正造福于民。增强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性、便利性,如在城市范围内合理布局24小时图书自助借阅系统;通过实施“濠西书苑”项目,探索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根据群众需求,适当延长、调整开放服务时间。

另一方面,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推动公共文化供给决策科学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微信公众号、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平台,促进供需对接,最大限度向广大市民提供优质公益服务。

三、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谋划好文化领域的区域间融合交流,同时做好走出去与引进来两方面工作。一方面,通过区域性文化场馆联盟平台,加强与国内优秀文化场馆的合作,积极引进优质的演出、展览、讲座等服务,方便南通市民近距离接触文化艺术精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土优秀文艺精品,打造具有江海风情的文艺作品名片,不断扩大南通文化影响力。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0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