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活动

岳飞守南通:铁血与温情交织的传奇故事

来源: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07-23 字体:[ ]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朝灭亡后,群雄四起,中国历史又进入一段大分裂时期,直至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960),这才逐步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

虽说分久必合,然而,北宋王朝只完成了大半个中国的统一,半壁江山的周边,辽、金与西夏群狼环伺。尤其是“燕云十六州”,即今天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山西北部,作为农耕地区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战略屏障,被北方强邻实际控制,成为北宋和南宋王朝长达300多年的梦魇。举兵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同时成为宋代有识之士的强烈执念和追求。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应运而生。

通泰镇抚使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军南下,直逼北宋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情势危急之下,徽宗赵佶禅让,太子赵桓即位为钦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克汴京,徽、钦二帝及后宫妃嫔、皇族朝臣等三千余人被掳,北宋灭亡。次年,宋徽宗之子赵构称帝,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

靖康之难,开封陷落,中原地区惨遭女真骑兵的烧杀抢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在词作《满江红》中发出这样的呐喊,追随主战派将领北渡黄河,杀入敌占区。他一路征战,率领五百士兵抗击女真数千骑兵,在兵力悬殊下依然取得大胜,由此从低级军官走到军前。岳飞奉命统领的一支上万人的民兵部队,成为后来岳家军的基础。

金军攻陷开封后,顺势挥兵南下,渡淮河、过长江,意图彻底消灭立足未稳的南宋政权。面临金军的追击,南宋军民表现出顽强的抵抗意志和战斗力。建炎四年(1130)五月,趁敌军兵力分散,岳飞配合南宋大将韩世忠,在黄天荡(今南京江宁区)大败女真名将完颜宗弼,也即评书《岳飞传》里俗称的金兀术,并率兵收复长江重镇建康(今南京)。金军自此不敢轻易渡江,南宋半壁江山暂时得以保全。

宋金南北对峙,通州与泰州地区同样成为双方绞杀的战场。这年十一月,岳飞被朝廷封为“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以类似“军分区司令”之职,转战在扬州以东的江淮地带。

通州浩劫、铁钱石、铁星桥

岳飞担任通泰镇抚使,恰是受命于危难之时。楚州(今淮安)、扬州、泰州先后落入金人之手,这年十一月十八日,驻守通州(今南通南部)的南宋守将兼通州知州吕伸弃城而逃,二十日,战火降临到通州百姓头上。当年的通州城经历了怎样惨烈的杀戮浩劫,史籍无记,但作为宋朝最富庶的盐监之一,通州城西南利丰监永丰仓里积贮的无数铁钱币,成为这场劫难的最好见证。

兵临城下,利丰监的职员们掘土挖坑,将用于收购和转运海盐的大量铁币就地掩埋,竭尽所能减少财产损失,随即与普通市民一起或死或逃。金军焚劫而去,地下的财物再也不为人知,直至数百年后的明代,早已氧化成石的铁钱币终于出土,“铁钱石”的规模之大和硬度之强,足以横跨河沟以作桥梁。通州城西南的这座小桥被称作“铁钱桥”,久而久之,演变为如今的“铁星桥”。

1989年3月,南通孩儿巷南部旧房改造,十余吨深埋于859年前的“铁钱石”再次出土,年号多为崇宁、大观、政和及圣宋通宝,均属北宋时的通行制钱,当年铺垫与覆盖的苇编芦笆残痕清晰可见。这批铁钱石,以及明代出土的铁钱石残部,如今收藏在南通博物苑。当年的盐监机构,则以“利丰坊”“盐仓坝”等地名延续至今。

千铺沟、营溪村,济忠井、古槐树

江海一隅毕竟不是战略要冲,仅仅防守在通州和泰州地带,并非岳飞所愿。他当即上书请辞,甚至愿意以家人为人质,请求率兵北上,收复两淮,进而攻取两河、山东故地。虽然朝廷未予应允,但他还是忠实履行了“通泰镇抚使”之职,先后苦战承州(今高邮),驰援楚州,坚守柴墟(今泰兴境内),掩护百姓渡江南撤。

岳飞以有限的万余兵力,与20万金军周旋于江淮之间,在今天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等地,留下了许多遗迹和民间传说。

如今海安墩头镇南部有个古老的村落“千步村”,这一地名相传源自当年在此驻扎过的岳家军。一个严冬的夜晚,岳飞率兵过墩头,严令部下不得扰民,只在一条干涸的河床北坎避风露营。次日凌晨,部队开拔,所借百姓的稻草如数归还,只留下了数千草铺的痕迹。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当地百姓感激岳家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将这条河叫作“千铺沟”(今千铺沟大河),又因扎营的河床长达千步,河畔的村落得名“千步村”(今墩头镇千步村)。

海安镇的南部也有个古老村落“营溪村”,相传当年岳飞在此屯兵,于小河边安营扎寨,高垒土夯构筑点将台。这条见证了英雄足迹的小河,被当地百姓唤作“营溪”,又因岳家军在此取水炊食,炊烟袅袅升起,给战火中煎熬的百姓带来些许暖意,被百姓生动地叫作“烟囱沟”,而河畔的村落也因此得名“营溪村”(今海安镇营溪村)。历经岁月沧桑,点将台、烟囱沟如今已无踪迹,唯有一棵古银杏巍然屹立,金色的叶片随风轻吟,倾诉着往昔的铁血柔情。

在宁静而古朴的如皋乡间,两口清澈甘冽的宋井里,也都留下了岳飞的传奇故事。“度军井”位于如今袁桥镇八角井村,“济忠井”位于如今白蒲镇河西北侧,两口古井同一则故事,老百姓口耳相传千百年,说的是岳家军与金兵厮杀日久,人困马乏,岳飞叩井栏而泉涌不歇,水如甘露,上千人马得解焦渴,奋勇上阵,屡战屡捷。

英雄的传奇还不止于此,更有一棵古槐树至今傲然挺立在如皋搬经镇东部的冷庄村,其树龄已达1200年,其树形犹如老骥伏枥的战马。相传,岳飞率部追击金兀术,途经这个古村落。听说岳家军到来,附近百姓纷纷端茶送水,慰问将士。岳飞被村民的热情所感染,在槐树下拴马小憩,从此后,这棵老槐树再也无人攀折,冷庄还被叫作“拴马庄”。岳家军稍作休整,士气倍增,铁马悲壮嘶鸣,金戈铮铮作响,一路穷追猛打而去,古槐树的周边土地,从此有了个地名叫作“加力”(今搬经镇加力社区)。800多年后的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8月,毛泽东主席就《对付海安、如皋之敌的意见》致电粟裕等苏中战役的前线将领,指示“攻占磨头镇、张黄港、加力市”等敌后村镇、集市,与当年的岳家军一样,人民子弟兵依然驰骋这块英雄的土地上。

岳飞担任通泰镇抚使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赢得了军民的普遍尊敬。次年七月,岳家军有了“神武右副军”的军号,成为抗击金军、保卫国家的重要力量。此后十年间,为实现“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岳飞先后率部四次北伐,打得金人胆战心惊,不由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然而,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岳家军每次都是大胜,却每次都功败垂成,最终,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遇害,蒙受千古奇冤。

岳飞的英名深植人心,岳飞的故事代代相传,岳飞的形象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岳飞率领岳家军转战江淮,书写在南通大地上的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