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活动

鉴真大师“狼山海”遇险记

来源: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05-23 字体:[ ]

距今1200多年前,大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日本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在《唐大和上东征传》讲述了鉴真前后十二年(742~754)里六次东渡的事迹。作者在书中将鉴真途经的南通狼山水域称为“狼山海”。

那么,鉴真一行东渡进入“狼山海”,曾经遭遇了什么?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唐代的中国,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均处于世界最前沿,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

唐天宝年间,日本留学僧到达扬州,恳请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大师赴日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鉴真怀抱着为邻邦兴隆佛法、创立律宗的纯正的志愿,六次东渡,前五次受人天所阻,历尽艰辛,在年高体弱且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第六次渡海才获得成功,到达日本本土。

早在唐代,即有鉴真大师的传记,记录鉴真六次东渡的事迹。该书为《唐大和上东征传》,用汉语文言文体撰写。作者真人元开,是日本奈良时代(710~784)的著名文学家,他于鉴真东渡到达奈良后,曾经得到高僧的亲自化导。《唐大和上东征传》又名《鉴真和尚东征传》,或者《东征传》,当时的人们在航海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鉴真大师的东渡之路,的确是一次次海上“东征”,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那时候,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通往来有两条海路,一条是北路,一条是南路。北路经朝鲜半岛的南端横渡黄海,风浪袭击较少,是日本遣唐使常走的路线。七世纪后,因日本对朝鲜劫掠不断,半岛霸主新罗不时在此袭击日本过往船只。北线受阻,于是不得不冒着风浪的危险,改走南路,横渡黄海后,经舟山群岛从扬州、明州登陆。

据《东征传》记载,鉴真东渡走的都是南路,他从扬州起航,出长江,入黄海,而狼山水域是必经之地。唐代的狼山水域,海口阔渺,风急浪高,一向被舟人视为畏途。所以,鉴真第二次和第五次东渡,刚航行至南通狼山水域,即遭遇狂风巨浪袭击。

“狼山海”遇险

鉴真大师首次东渡遭人诬告,未能成行。

第二次东渡,是唐天宝二年(743)十二月底。一般来说,冬季的海上风浪相对较小,从中国回日本的船只大多选在冬季起航,因此鉴真也选这个季节渡海。鉴真的航船自扬州顺长江而下,行至狼山水域,狂风巨浪来袭,船体严重破损。凛冽的西北风,将船只吹至长江南岸浅滩“狼沟浦”(今太仓境内)勉强停靠。鉴真及其弟子诸人在乌苣草丛里暂避风浪,不料又遇潮涌,水深至人腰。正值严冬腊月,江水冰冷彻骨,鉴真大师一行艰苦备尝,不得不弃舟上岸,第二次东渡失败。鉴真的第三、第四次东渡,也都因人为设阻而作罢。

唐天宝七年(748)六月,鉴真第五次东渡,这次依旧由南路渡海,但是,他错选了个春夏之交,东南风盛行,强对流天气不时出现的季节。

《东征传》记载,二十七日,鉴真一行从扬州崇福寺出发,能够航行于东海的自然是大型海船,要不了太久就到了狼山水域,真人元开笔下称为“狼山海”。“狼山海”疾风骤起,巨浪汹涌,鉴真出发当日即遭遇台风,所乘船只“旋转三山”,在五山周边回绕盘旋。狼山西侧的马鞍山、黄泥山或许实在太小,狼五山被写作“三山”。

按《东征传》所记载的日期,鉴真一行在狼五山滞留了一昼夜,至第二天风力有所减缓,才得以再行出航。狂风巨浪面前,真人元开笔下只记有“旋转三山”四字,看似躲避风口浪尖,更像在寻找可供停泊的地方。滞留在狼五山的这一昼夜,鉴真大师究竟何去何从,给人们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间。

唐代的胡逗洲(今南通老城区及附近区域)、南布洲(今通州区金沙镇区域)还是江中沙洲,胡逗洲与狼五山之间还有宽约四、五公里的水域,狼五山以南江面比如今更为宽阔。六月二十七日这天,如果逆着东南风,远去南岸停泊,这显然不合理。如果就近向北航行几公里,在胡逗洲边避风,仅就航海船只的吃水深度,也会在水底暗沙间搁浅。如果就地下锚,在横风肆掠、暗流旋涌的江面上颠来簸去,其后果更难预料。

鉴真东渡之时,狼山慈航院,即如今狼山广教寺的前身,已经建了近八十年。那时的狼山之巅已经建有佛塔,成为方圆数百公里的最高建筑。大雄宝殿,也即如今的法乳堂,在狼山脚下临江而建。为便于香客往返,狼山慈航院修筑了渡口和码头。

我们据此猜测,鉴真大师的最佳选择,应是就近停泊狼山脚下的慈航院码头,甚至进院暂歇一晚。虽然真人元开没有具体记载,但这种可能性似乎更大。

鉴真东渡,以第五次失败的行程最为悲壮。滞留狼山的次日再起程,然而不久又遇到狂风巨浪,先后滞留舟山等地,此后随波逐流半个多月,结果南辕北辙,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三亚市)才获救。从陆上北返途中,大弟子和迎接鉴真的日本僧人先后病逝,鉴真也染病,导致双目失明。此行历尽千难万苦,一年多后才回到扬州。

纪念塔&纪念亭

公元754年,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他从扬州乘船至苏州黄泗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转搭日本遣唐使大船,成功抵达日本。他将高度发达的中华文化传至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鉴真东渡的历史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象征。

为纪念鉴真大师不畏艰险、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精神,一座纪念塔,在南通狼五山最西侧的龙爪岩濒江而立。

这是一座仿唐经幢式建筑,以汉白玉花岗岩砌成,上书“唐鉴真东渡遇险纪念塔”。纪念塔背面的铭文告诉人们,大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前后十二年里六次东渡,其中有两次在狼山水域遭遇狂风巨浪的袭击,他舍生忘死,矢志不渝。

这座纪念塔的塔基上雕刻着鉴真生平故事,并且以7.6米的高度,象征大师76年的人生历程。纪念塔的北侧还建有鉴真纪念亭,雕刻着鉴真大师像。

鉴真东渡遇险纪念塔和鉴真纪念亭,都是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著名景观。

鉴真东渡,传播佛法及艺术与医药、建筑、农业等技术,诚推进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谊之空前壮举,千百年来为两国人民共同景仰。兹为缅怀高僧业绩,增进中日人民世代情谊,建此塔永志纪念。

鉴真大师“狼山海”遇险记3.png

鉴真大师“狼山海”遇险记2.png

鉴真大师“狼山海”遇险记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