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活动

秦始皇与"狼五山"的传说

来源: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05-08 字体:[ ]

南通城的南郊,有五座山峰濒江而立,它们以狼山为中心,东有军山、剑山,西有马鞍山、黄泥山,被人们誉为镶嵌在江海平原、长江之畔,集宗教、人文和生态价值于一体的五颗璀璨的明珠。

鲜为人知的是,狼五山进入人们的视线,最先体现出来的却是军事价值,因为这里地处江海交汇的战略要冲,被历代兵家视为江防和海防重镇。

这得从军山与剑山说起,这两座山之所以有着如此英武豪迈的名字,都与“千古一帝”秦始皇有关。

在古老的民间传说中,距今2200多年前,秦始皇巡视南方,曾在此地渡江,他将烟波浩淼中的狼五山视为前哨阵地,令军队驻扎的山头,得名军山。如今军山南麓低洼处有一泓碧水,人称“饮马池”,相传秦始皇的驻军曾经在此饮马。

至于剑山,相传秦始皇曾经在此磨砺他的宝剑,故而得名。剑山东南的山崖上,曾经有块长达丈余的磨剑石,后因年久风化坠落于江中。旧传秦始皇曾在此石磨剑,历经千年剑迹尤存,因而剑山也曾叫作“剑迹山”。

狼山北麓的悬崖峭壁上,一层层的岩石上下交叠,石缝极为齐整,因此在旧时的南通民间,也曾有“秦始皇吆山填海”的故事,相传这些石缝是被神人挥鞭抽打过的痕迹。

民间故事说,秦始皇想去看看太阳升起的地方,无奈有东海的汪洋阻隔,一直不得前往。他令神仙挥舞起长鞭,将沿途起伏的山峦驱赶入海,化作逶迤的石桥直达彼岸。神仙驱山入海之时,有些大山行走的速度慢如老牛,神仙就用长鞭抽打。位于东海之滨的狼山,也曾为长鞭所抽,因此在北麓留下了很多清晰可辨的鞭痕。如今狼山西南侧的石坊,其楹联有句“鞭石有秦皇”,说的就是这则故事。

关于秦始皇与狼五山的传说,地方文献有所记载,但认为无以稽考,军山与剑山之名纯属民间相传成习。从历史的角度看,秦始皇在狼五山过江,并且在此磨剑,虽然几乎没有可能,但迫于那时的形势,派兵在山上驻防,倒也在情理之中。

秦始皇灭六国、成帝业,天下一统,功高盖世,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摧枯拉朽那么简单。战国七雄之中,秦国脱颖而出,以“连横”之计,破六国“合纵”之策,最终逐个击破,前后花了十年时间。当时秦、楚两国都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司马迁在《史记》中勾勒出的“东楚”地界,大致为如今长江下游的江苏区域。秦军的铁蹄一路向东,有很多韩国人、魏国人和楚国人,被迫东迁至东楚地带。

司马迁记载说,涌动于东南楚地的逆流,让秦始皇寝食难安,于是在位十一年五次巡视全国,其中先后三度视察东南,迫使六国民众在精神上臣服自己。

前211年,秦始皇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巡,司马迁记载:秦始皇过湖北云梦泽,祭祀虞舜后,浮长江而下,最后在沙丘平台去世。

那时的狼五山还位于江口海域,秦始皇自然选择水面最窄的南京过的江。在军事上,狼五山是南北兼顾的水上堡垒和跳板,为防范东楚作乱,秦始皇没有在此采取什么战术性措施,但在狼五山驻军设防,甚至留作一枚战略性的闲棋冷子,也应属正常。

目前未见汉代驻军的记载和传说,但此后多个朝代都在此驻防。晚唐时设有“狼山镇遏使”,五代时有姚氏家族军事割据,宋初时形成城山相依的通州防御体系。明代时还有狼山护潮台检阅水师、“军山泓”阻击倭寇的记载,狼山北边的倭子坟,即为倭寇登陆时,用于向城内示警的烟墩。

清康熙十一年(1672),剑山、黄泥山等险要处设有多座炮台。狼山镇老街又称“炮台街”并设有关口,称“江北第一关”。鸦片战争期间的1842年7月8日,英国侵华海军船行狼山江面,首要目标就是摧毁黄泥山炮台。

抗日战争期间的1938年3月17日,侵华日军窥伺狼五山防御薄弱,从黄泥山以西的姚港登陆,随即向东掠杀,占领南通。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先头部队逼近南通城郊,炮击狼山及姚港国民党守军阵地,2月2日解放南通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防止外来挑衅,军山、狼山打通山体,建造了战备工程。

纵览狼五山的历史,其最先是?处军事重镇,随着冲积平原大幅东延,狼五山与长江口相距渐远,军事地位才有所下降。魏晋以来,逐渐成为宗教文化的名山,宋元以来,增添很多人文遗迹和景观。

基于狼五山及周边水域当时的战略价值,秦始皇在军山驻军、剑山磨剑,虽是传说,但也不无可能。

如今,登临军山,你可以看到由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命名并亲自撰书碑文的禅寺——军山“普陀别院”(观赏江上日出的最佳视角),和由张謇创办的第一所具有近代科学水平的农业气象台——军山气象台。

移步剑山,你可以前往由张謇捐资建造的文殊院,为众生祈福,为学子纳吉。驻足文殊院前的瞰江台,凭栏处右望狼山,左眺军山,山下白鹭飞翔,江面舟船破浪,令人心旷神怡。

秦始皇与狼五山的传说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