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80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借势新国潮打造“非遗+”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青春风采建议的提案)
来源: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2-09-08 14:33 累计次数: 字体:[ ]

释照空代表:

您的建议《关于借势新国潮打造“非遗+”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青春风采的建议》收悉,经我局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提到的当今国人越来越追求的国潮,就是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在这样的时代,如何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迎合当代人的生活,被更多人接受、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市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初步取得一定的成绩。一是深入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将非遗与旅游融合,我市结合实际在非遗项目旅游开发中,把跳马伕、海安花鼓、木偶戏、梅庵派古琴艺术等非遗项目引入了旅游景区演艺活动中;开展了“南通非遗集市”、“记忆中的南通味儿——老字号.非遗嘉年华”等活动,展示展销的南通脆饼、林梓潮糕、白蒲茶干、石港腐乳等传统美食,勾起人们童年回忆,也让年轻人感知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同时让非遗制作技艺与百姓零距离面对面,实现全民共享非遗。二是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区,将非遗与教育融合,与各类院校合作,让非遗走进课堂。在南通教育体系中植入地域非遗文化,彰显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三是深入开展非遗进社区,让非遗与百姓生活融合,坚持本土区域化特色,让非遗深扎社区。组织开展非遗公益培训,让各个年龄层的群体都可以了解非遗文化、体验非遗技艺。此外,我市还通过开展“南通手信·非遗有礼”南通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及作品展,将非遗与文创融合。大赛吸引了非遗项目传承人、艺术设计师、专业院校师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等纷纷参赛,作品包含工艺品、日用品等多个种类,并充分利用大赛展览活动成果,进一步挖掘南通非遗资源,突出地方文化元素,研发非遗文创精品,打造真体面、有脸面、上台面的南通非遗“伴手礼”,将通过“非遗集市”、“非遗嘉年华”等大型活动中推广,使之发展成为有品牌、有产品、有市场的南通特色非遗文化产业,让我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通过非遗产业充分彰显出来。

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工程,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根据您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深资源挖掘,夯实非遗保护基础。根据我市非物质文化资源现状的价值和特色,深入村落、乡镇等,进行全方位的普查,进一步挖掘非遗资源,充实各级保护项目,丰富和完善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

二、加大人才培育,健全非遗传承保护机制。一是培养人才,提升传承保护工作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地发展下去,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才,我们将组织定期的专题培训,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培训机制,为非遗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逐步将非遗人才往专业化、职业化上发展。二是创新传承方式,非遗与教育融合。通过整合南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融入高校的课程建设、项目驱动、人才培养、传承地发展、校园文化营造,探索非物质文化的高校教育体系,为非遗传承人与师生们搭建桥梁,借助讲座、工作坊、课程等多种途径的传播,开展情景化教学,促使非遗传承人、教师及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传承模式。

三、加强创新融合,合理开发非遗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转化利用中,坚持以开展促保护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不同项目宣传、展览展演、非遗产品开发等不同的创意形式进行深度开发。积极探索、寻找非遗与文化、旅游、教育、互联网、科技数字等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度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 、非遗进社区活动,不断开发非遗手工艺品、非遗文创产品、非遗医药、数字化非遗等,打造地方非遗文化品牌,实现传统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对我们的工作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