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593号建议的答复(关于以推进“大运河”“盐文化”遗存考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为切口,梳理地方历史,彰显地方特色建议的提案)
来源: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2-09-08 15:06 累计次数: 字体:[ ]

王小洁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以推进“大运河”“盐文化”遗存考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为切口,梳理地方历史,彰显地方特色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南通“大运河”“盐文化”文物资源丰富多样,是南通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您的建议对进一步加强我市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研究和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工作

南通市200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年编制完成《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获江苏省政府批复。2020年启动新版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规划从全市域范围进一步挖掘“江海文化”“盐文化”资源,从江海成陆、捍海辟疆、盐垦立业、营城建乡等方面总结研究了南通古代江海文化的价值与特色,通过对盐场城镇、运盐河、海防体系、水工遗产等历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展现南通江海地区“盐文化”特色和内涵。

如皋市201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7月,中共如皋市委全委会提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作为如皋市“十四五”期间主要工作之一。同月,如皋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了《关于建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指挥部的通知》文件,建立组织机构,积极推进国家名城申报工作。白蒲镇于2013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2016年《如皋市白蒲镇总体规划》获江苏省政府批复。2016年以来,白蒲镇党委镇政府一直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工作,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内以民居、商铺等遗存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普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和价值。组织实施了法宝禅寺修复重建、绘春园景观复建、“一街十巷”石板路维修、顾氏私塾古宅修缮、美国长老会白蒲教堂旧址修缮等保护修缮工程,积极改善街区风貌和设施,提升人居质量。

二、关于文物与考古历史研究工作

我市积极参与“考古中国”项目和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进淮河下游史前文化发展进程研究、唐宋元明港口与对外交流研究、江苏盐业考古研究,重点梳理了如东掘港国清寺遗址考古资料,开展了海安青墩、吉家墩遗址及周边区域考古调查勘探、(大运河)如皋段考古调查勘探、如皋徐家桥遗址考古发掘等各项考古工作。不断加强对盐文化的研究,计划开展盐业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掌握盐业遗址的保存现状和分布规律,研究南通盐业起源和发展,揭示古代盐业生产工艺、运输管理的演化,阐释盐业“产、运、销”框架体系,加强各历史时期相关流域内部体系的构建,明晰相关水系和海岸线变迁情况,研究“盐业与古运盐河文化”对城市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与意义,实证南通地区古代盐业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同时,我们将积极与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全面、深入、完整的南通“江海文化”研究与展示,以大市带小市,完善江海文化内涵,把视角从近代拉向汉唐,以丰富“江海文化”的框架结构。

三、关于大运河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

深入开展了大运河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工作,以全面掌握资源分布、等级和保存利用情况,力争年内将大运河文物资源家底摸得更加清楚。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支持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探索新时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指导如皋启动了江苏通扬运河博物馆规划建设工作。2021年9月,在省住建厅的指导下,围绕滨江临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大力建设沿海风光带,重点谋划打造栟茶运河、如泰运河、通吕运河、通启运河、通扬运河及周边沿岸区域,在蓝绿景观塑造方面融入全省“1-1-20”沿海特色风貌整体架构。“1-1-20”的第一个“1”是体现向海而生,以主要干道以及与之相交的历史文化走廊串联的历史文化线路;第二个“1”即是体现百川终入海,以海岸线和滨海风景路为主线,以及与之相交的多条运河和重要河道为串联的蓝绿景观线路;“20”是指20个特色风貌区。同时,继续紧跟国家、省、市有关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的各项工作要求,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塑造运河沿岸绿化水系景观,塑造内涵与外在皆美丽的特色风貌。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对大运河及盐文化的研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支持如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白蒲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支持如皋规划建设江苏通扬运河博物馆,不断推动丰富南通空间载体和文化内涵建设,形成多层次的“江海文化”,彰显南通“江海文化”的地方特色。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9月8日